《南平县志》列列传载:邹仪周,字西斋,顺治戊子(1648 年)举东谈主,知丹徒县,慈慧勤敏,遇事谏言。士民勒石焦山,有“一江明月,家徒四壁” 之语。后致仕归,在甲寅(耿精忠)变,被拘坐牢,备受严刑,吐血卒。是延平府七县在“甲寅耿变”独一殉难的忠义之士。当前被众东谈主渐忘的延平府的硕儒名贤。三年前被发现,其故里是今延平区王台镇蕉坑村甲头当然屯。
《南平县志》对其生平纪录圣洁,仅以 “一江明月,家徒四壁” 评价其纯碎,他究竟有何善事深得丹徒士民赞理并在焦山勒石顾虑,是笔者心中未解历史之谜。为完善其生平行状,弥补《南平县志》的圣洁之缺,笔者于八月六日亲赴镇江,依据志书上的纪录,寻找在镇江市焦山的相干石刻。同期但愿在《丹徒县志》中找到邹仪周的历史纪录。在丹徒区史志办、镇江市史志办和镇江市碑林博物馆三方的匡助下,得益颇丰。不虚此行。
焉知非福,收之桑榆
不测发现《焦山古鼎铭文石刻》
一、原来到镇江焦山寻《南平县志》载有“一江明月,家徒四壁”石刻,而不测发现邹仪周《焦山古鼎铭文》碑刻,(亦称焦山周鼎)。排列在焦山碑林游廊墙上(见下图)
相干文件纪录
1在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 年)卢见曾撰修的《焦山志》中,纪录了邹仪周焦山古鼎铭文释文以及他阅王士禄、王士禛焦山古鼎诗所写的跋。
2 在清代昌耀斗纂《光绪丹徒县志》官职志--名宦目次,纪录邹仪周的行状。(见文末附件1)和焦山周鼎铭文石刻的释文(见文末附件2)。但镇江市碑林博物馆职责主谈主员汇报,《南平县志》所纪录的丹徒士民在焦山刻有 “一江明月,家徒四壁” 之语的石刻未查到,令笔者稍有缺憾。可能在焦山摩崖石刻处,已风化或毁失。焦山摩崖石刻位于焦山岛西麓山崖之上,现有石刻 80 余方,部分笔迹已暗昧不清。
碑刻虽蚀 墨香犹存
《焦山古鼎铭文》碑刻本色分三个部分:
一、古鼎古篆铭文拓片
二、古篆铭文释文(见图1)焦山志纪录
三、邹仪周所写的跋:是他阅二王(王士禄、王士祯两昆仲,清初著名体裁家,诗东谈主,名宦)在焦山不雅周鼎所赋的诗咏所写。
图1
该碑刻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,(字坦如,一名昆仑,清代著名诗东谈主,体裁家、书道家,清初被誉为“四大众之一”,在江南有“诗伯”之称),雇刻匠摹仿邹仪周的字体刻成。邹仪周在他的跋中有说起:“左郡程公,素称博物爱质,正之击节,兹举遂摩而勒诸石”。康熙三年(1664)刻成,距今整360年。石碑已斑驳,周鼎释文楷书还有些字未剥蚀,楷体字在意大方,刚正有劲,字形俊秀,运动当然。后记刻字基天职化零碎,但邹仪周(繁体)和石刻钤记尚费解可辨。所幸的是碑刻的释文和后记均在《焦山志》中有纪录。此碑刻见证岁月沧桑与炮火的浸礼。横祸的是焦山周鼎在抗战时期遗失。碑刻着手置于焦山定慧寺,今保存在焦山碑林游廊墙上,标注《清.焦山古鼎铭文》,是镇江市历史文物。供游东谈主参不雅游览。释文也收录于《光绪丹徒县志》。是当前笔者见邹仪周独一传世作品。
图2:焦山志纪录
焦山古鼎依据《光绪丹徒县志》纪录是西周宣王时期的文物,学名无惠鼎。简称焦山周鼎,内有铭文九十四字,蚀一字。在镇江焦山,周鼎和被历代书道家敬称大字之祖《瘗鹤铭》最为著名,是焦山镇山之宝。在清代有很多诗东谈主对周鼎咏诗作赋,著名金石考人人对周鼎铭文(古篆)多有不同解读。邹仪周是较早对周鼎铭文拓片并释义而流传于世。百度查到的焦山周鼎铭文拓片出于邹仪周焦山古鼎石刻。见下图
福建名东谈主林侗在其《来斋金石考略》一书中记叙:邹仪周在焦山寺拓周鼎铭文拓片,并从旧家获取邹仪周拓片,赞拓片“无对持文之朴雅矣,老成也”。《焦山古鼎铭文》碑刻对那时究诘周鼎起到宣传,传播作用,邹仪周焦山古鼎石刻铭文拓片在江南流传甚广。激发清初天下著名金石考学者的眷注,如顾炎武、程遂、褚峻、翁方钢、朱彞尊等清代体裁巨匠、有的是金石考学者、有的是书道家,对焦山周鼎铭文左证我方掌持的古篆常识进行释文,诀别纪录在丹徒《光绪丹徒县志》和《焦山志》中。近代郭沫若曾经作过周鼎铭文释义。
邹仪周《焦山古鼎铭文》石刻,不仅具有书道艺术价值,更具有文件价值和历史价值。邹仪周在焦山碑林深刻书道家石刻中占有一席之位,是南平书道界迄今目所未睹的遗闻,亦然南平书道史上未被发现的书道名家。百度和头条有邹仪周兽面端砚文物展示,标注书道名家可能就源于他的《焦山古鼎铭文》石刻。
施政惠民,异乡留芳
延平府(南剑州)自宋朝出了杨时,罗从彦、李侗、朱熹理学四大儒,被誉为理学之邦。在宋代文教喜跃。自宋以来南平的学子,多有选取功名者,不乏政声斐然,造福一方,留芳异域的名吏嘉宦。邹仪周就是即是其中凸起代表。光绪《丹徒县志》在官职志名宦一目列清代首位:邹仪周,字西斋,福建南平举东谈主,顺治十八年任丹徒县,康熙初,请建营房,兵民不扰,士民勒石焦山纪之。归后,死于𦖠逆之难。清康熙《大清一统志》卷63:镇江府(二)《事闻赠直密阁谥忠襄》目次纪录:邹仪周,南平县东谈主,康熙初知丹徒县,请建营房,兵民不扰。征输悉除耗羡,士民勒石焦山纪之。后死于𦖠逆之难。邹仪周以名宦纪录于《大清一统志》,也意味在清代《江苏省通志》亦有纪录。
邹仪周任镇江府丹徒县时间布景
丹徒,手脚镇江府治所在,京杭运河长江进口处,地舆位置伏击。顺治十八年,时是清王朝定鼎之初,南明势力在江南尚存,政局未稳,有八旗重兵驻守,兵民关系弥留,纪律繁杂频发。另发生所有《江南奏销案》:即清廷将上年奏销有未完钱粮的江南苏州、松江、常州、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的官闻东谈主子全部黜革,现任官员概行降两级调用。总共黜降13517东谈主。本催缴上年税赋钱粮是天下性的,但在江南地区江苏巡抚朱国治(任内搜刮无度,江南庶民称其为“朱白地”)是江南第一苛吏,实行最为严厉。在那时东谈主们深感“税赋之掺,未有甚于此时者也”。朱国治的恶政,还形成江南田瘠土弃数额高大。邹仪周在这一案件发生后,大概是十一月,由福建巡抚推荐请旨,以“题缺”或“调缺”授丹徒令,是清代南平县第一位在外任职的县令。
上图为《光绪丹徒县志》官职志-名宦纪录。邹仪周以名宦列清代之首位
邹仪周任内纯碎刚直,敢于任事,平允奉公,以独具慧眼之姿,展露了他县政娴熟治理技巧。他在军民安置,社会纪律,农田清丈,饱读舞设备拔擢,减免税赋,救灾等方面职责开展,卓有奏效。
善政一:请建营房,兵民不扰
顺治十六年七月(1659),南明延平王郑到手由长江攻占镇江,九月兵败后,清军八旗至少有三支队列入镇江府丹徒县圈占民房屯住。庶民被动搬迁。导致民生,兵民矛盾日益机敏。邹仪周详任后,了解到离开故居庶民窘境,上书朝廷,建言朝廷拨国帑择地另建兵营,衔命弃田离家住户税赋,朝廷选拔了建议,康熙二年,收尾了丹徒县民迁赋缺,毁灭田亩额赋。在其的任期内,完成兵营的竖立,被圈占民房的庶民得以重返家园。同期制定防护驻军扰民的条例表率,一时期民怀兵慑,丹徒县纪律骚然,兵民关系,满汉间的民族矛盾得以缓解。
善政二 :征输悉除耗羡
耗羡,又称火耗银,是明清于正规税粮或税金除外的一种附加税。康熙时期一般达到正税的三四成,最高达到七大要,用于父母官府公事开支和大小官员津补贴披发。邹仪周详任后,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和江南奏销案的案由。丹徒县乡村田瘠土弃随地可见,原因是清廷高额税赋,导致富者贫,贫者逃。只因田不抵赋,力难任役。还有是东谈主为身分,父母官员不手脚,如因当然灾害水灾形成的农田毁损未核减,农田等第不予变更按高级第钱粮,以至受摊赔苦累,农民对荒田垦复心存畏难。邹仪周深知农民安则天地安,农业稳则天地稳 的预见,出台几项惠农计谋:
1、任内衔命耗羡,以邹仪周捐延平府学田段为例,南平县耗羡(火耗)租占比是些许,读者有个直不雅的意志。邹仪周在未出仕前,就有儒士心胸仁义,拔毛济世性情,捐田于延平府学,支助艰辛的学子。他的善举纪录于《延平府志》:顺治十一年,本学举东谈主邹仪周助苗田四段,坐落:五墩赔子坑,……。年收租银二两三钱八分五厘,内除完粮仓米(正税),称头火耗(附加税)使用一两,实收银一两三钱八分五厘。火耗占租银收入是百分四十二。丹徒手脚镇江府附廓县,是清朝重税区,应该不会比南平县少。耗羡高,田不抵赋,力难任役,径直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。
2、农田清丈,纠正黄册,对作假农田进行核减,农田的作假的等第进行纠正,依然堪明实数,登记存档,上报户部,疏消豁免荒田原有的数额。
邹仪周衔命耗羡、农田清丈举措,大大收缩庶民税赋,受到士民的鼓掌赞许。农民对荒田复耕信心归附,有劲促进农业的发展。
善政三、 抗灾救灾
康熙三年,丹徒境内遭受严重旱灾。邹仪周心系受灾大众,深入乡间,核实全县受灾农田面积和东谈主口,统计后进取司上报并述说灾情,力主衔命丹徒县受灾地域的钱粮或缓征钱粮,七月初八上报灾情折子,初十赶紧获取康熙天子的批复(注:该折子记录在江苏巡抚韩世琦著《吴抚蔬草》之中)。与此同期,邹仪周捐献俸禄,聚合丹徒士族、富绅,开官仓、义仓赞成灾民,支助种子,匡助灾民归附坐褥。使灾民得以牢固度过难关。其忧民之心,爱民之举,丹徒庶民牢记在心。
上图为光绪丹徒县志中纪录邹仪周《古鼎石刻》铭文释文
邹仪周任内免征耗羡,在清初父母官员实属残暴。康熙二十四年,吏部才提倡:督抚等推荐府州县官,须保证两条,其中一条,是在册内填上一项,被推荐东谈主“无加派火耗”的字样。如推荐作假,对推荐东谈主赐与责罚。
吏部这项顺序,邹仪周早在24年前就自愿坚守。手脚一位七品官员,惜民生之维艰,为民着想,悉除耗羡,在那时极为难得。典籍载:康熙天子和朝廷要员对地点加派税赋多有主意。康熙四年三月,康熙天子痛斥说:“父母官盘算者多,征收钱粮,加添火耗等行径,借端肥己,捧场上官”。康熙六年,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也指出 “私派倍于官征,杂项泛于正额,民不苦于正额之有定,而苦于杂派之无尽”等问题。清朝被康熙帝誉为天地廉吏第一于成龙,在《示亲民官内省六戒》中有杜私派一条提到:至于随便苛敛,种种诛求,俟机自为,不止为盗取东谈主,定然自有后祸,是不行不戒。邹仪周与于成龙同是顺治十八年任知事,在劝耕励农,社会纪律,严禁火耗银等县政事理颇有相通之处。其廉明可与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相失色。
免征耗羡:标明他匡扶社稷,深恤民隐,为民请命,不徇私利,法不阿贵为己任,轻徭薄敛,施政惠民。他深知官清则民安,在他的治理下,丹徒县风清气正,民生安康,社会鱼贯而来,因而深得丹徒士民赞理。丹徒士民在康熙三年十一月他致仕归后,在焦山镌刻其功业体育游戏app平台,以作顾虑,其中有“一江明月,家徒四壁”之语,恰是其纯碎忘我、为民造福的确切写真。在《光绪丹徒县志》所列名宦,庶民以刻碑顾虑有,但未几。是丹徒庶民给予邹仪周最大的褒奖。
邹仪焦山丹徒县周鼎邹仪周发布于:山东省声明:该文不雅点仅代表作家本东谈主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职业。